魚名講古
中國古代黃海、渤海沿岸居民很早就捕得此魚,以其身體長帶狀銀亮如刀,稱為刀魚。
魚體略退鮮後銀亮光澤漸失,體色變成灰白狀,故閩南話據此稱為白帶魚。
現出真身
身體長如扁帶狀的海魚種類甚多,僅以白帶魚為例,近似種另有天竺帶魚、叉尾帶魚等。
天竺帶魚俗稱油帶,眼睛、魚鰭帶黃色調,有別於本種的淺灰黑。
叉尾帶魚的魚尾末端有小小分岔狀尾鰭,與兩種帶魚的細尖狀不同。
白帶魚最常見,油帶較少,深海性叉尾帶魚十分稀有。
望海觀魚
本種廣泛分布於黃海、東海、日本濱太平洋沿岸、臺灣四周沿海,唯花蓮、臺東沿海冬季才有較多的漁獲。
南海的兩廣沿海與臺灣東部相似,冬季漁獲量較多。
臺灣沿海的白帶魚產期從春末開始,通常要有明顯的春雨之後,約1~2週即有漁獲,
之後梅雨季節有另一高峰期,夏秋之間的颱風雨更可能再掀起一波盛期。
但產季越往後推移,白帶體型越大也越肥美,但產量日漸稀少、價格高昂。
巡滬做罾
本種的漁法種類甚多,同樣產期、鮮度與體型大小,以手釣捕獲者價錢最高,
因為手釣捕獲者多妥善冰鎮,魚體表面沒有刮痕、閃閃發亮,是全臺灣最容易辨認鮮度的海魚。
其他還有屬於表層拖網,即俗稱的快速網,漁獲入網即火速收網取魚,魚皮外觀大致完整,
通常會當作手釣漁獲販賣,但行家只需留意魚嘴有沒有鉤子傷口,即可輕易分辨。
另有俗稱三腳虎的圍網捕獲者,通常魚皮損傷又比快速網的略嚴重,售價又次之。
底拖網捕獲者魚皮受傷最嚴重,有時在漁港小攤,少許金錢可買一堆。
活肉趁鮮
新鮮的白帶魚,魚肉鬆軟如豆腐,饕客稱為「吸食」魚肉。
白帶魚肉是否鬆軟是分辨鮮度的重要依據,與自助餐的冷凍白帶的粗造自然可輕易分別。
極新鮮者煎食避免魚肉散開、鹽太入味而太鹹的要領如下:
冷鍋冷油先撒鹽於放魚位置,等油鍋微微冒青煙放魚,在魚表面灑另一半的鹽,
等油煎面焦黃出香味,魚再翻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